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研究院
国外知名大学出版社发展经验对中国大学出版社的启示

发布人:李永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董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研究院院长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智库课题组选取英国、美国、德国、法国以及阿拉伯地区国家等多家具有代表性的知名大学出版社,设计涵盖企业基本信息、出版方向、作者构成、人工智能应用以及机遇与挑战等多方面内容的问卷,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第一手数据;邀请多位知名出版专家和从业者进行访谈,深入了解各地区大学出版社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借助在线数据库和国内外出版业相关数据,为研究提供坚实的资料支撑。通过综合分析,梳理国外知名大学出版社发展的共同特征和面临的相似挑战,剖析成功案例,总结发展经验与教训,对中国大学出版社发展提出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国外知名大学出版社的核心优势与共性特征
追求学术严谨性:品质为基,权威为本。国外知名大学出版社普遍将学术严谨性视为立社之本,通过严格的同行评审制度,确保出版物达到卓越的学术水准。例如,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在书稿出版前开展全球范围内的学术同行评议,并由编辑理事会进行最终审查投票。对学术质量的极致追求,使其出版物在全球学术界具有极高的权威性。
加强与学术界深度互动、构建强大的学术网络:融合共生,协同发展。例如,剑桥大学出版社通过与全球高校和国际学术组织的深度合作,构建了强大的全球学者网络。牛津大学出版社、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等也通过与全球顶尖作者、高校、学术组织的合作,建立起多维度、跨文化的知识传播体系,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
重视全球视野与长远眼光:追求知识的价值。国外知名大学出版社始终以全球视野审视学术出版,注重知识的长期价值。哈佛大学出版社汇聚了世界顶尖的作者队伍,对知识价值的深度挖掘与多元呈现,使其在全球学术出版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国外知名大学出版社面临的共同挑战
经济压力:资金链的脆弱性。欧美大学出版社普遍为非营利性质,依赖大学或出版社的出版基金、大学拨款、社会捐赠等,资金链比较脆弱。例如,德国魏玛包豪斯大学出版社由于州高等教育体系预算削减,大学不再向出版社发放资助,因资金短缺于2014年关闭。历史上一些美国大学出版社也曾因财政压力面临生存危机。
市场覆盖面窄:学术与市场的平衡难题。学术著作的专业性强,市场覆盖面窄,难以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哈佛大学出版社每年出版的120~150种图书中,相当一部分是面向特定学术领域的研究著作,虽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但相较商业出版社而言,市场销量有限。
数字化转型压力:传统与创新的博弈。在数字化时代,传统出版模式亟待转型。国外知名大学出版社纷纷摸索和尝试各种数字转型模式。例如,剑桥大学出版社2013年推出了Cambridge Core平台,整合其400余年来积累的学术资产,收录超4万本电子图书和400余种期刊,开放获取出版率达63%。
国外知名大学出版社的全球化发展路径
构建全球学术网络与合作体系:优化全球学术资源布局。国外知名大学出版社通过构建全球学术网络和合作体系,实现了学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全球影响力的最大化。牛津大学出版社在全球5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设分支机构和办公室,全球雇员超6000人。剑桥大学出版社通过与全球2000余家教育和研究机构签订开放获取协议,使全球研究者能便捷获取高质量学术资源。
创新学术成果传播机制:提升学术传播的效率与影响力。国外知名大学出版社通过创新学术成果传播机制,显著提升了学术成果的影响力和传播效率。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爱丁堡大学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继期刊的开放获取之后,开始推出图书的开放获取计划。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于2021年推出图书开放获取的“直接开放”计划,平均每部作品在线阅读量达2694次,总学术引用近1100次。
注重本土化运营:实现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深度融合。国外知名大学出版社在本土化运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牛津大学出版社在马来西亚和日本的分公司由当地团队主导,实现了销售额的大幅增长。剑桥大学出版社在中国香港设立了电子商务中心,并与多家内地顶尖出版社建立了合作出版关系。
推动学术标准的国际化:掌握学术规范的话语权。国外知名大学出版社通过推动学术标准的国际化,提升在全球学术出版领域的影响力。例如,《芝加哥手册》成为大部分英语和非英语国家英语写作的权威格式参考,芝加哥大学出版社通过该手册提升了其在英语内容编辑出版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多语种出版与文化多样性:打破语言壁垒,扩大学术影响力。国外知名大学出版社通过多语种出版与文化多样性,显著提升了其全球影响力。例如,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启动了“Global Voices”计划,支持非英语学者的著作翻译出版,打破语言壁垒。
区域化内容合作:因地制宜,推动区域学术交流。国外知名大学出版社通过区域化内容合作,扩大其全球影响力。例如,剑桥大学出版社在海外与当地机构合作研发定制小学英语课程;牛津大学出版社在中国市场推出以“阅读英语,探索亚洲”为主题的英语分级读物,融入诸多中国故事和元素。
给中国大学出版社带来的启示
第一,战略定位上,中国大学出版社应实现从单一“文化输出”向构建“知识共同体”的转变,通过建立全球学者网络,促进学术对话,提升学术影响力。例如,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与北大文研院合作的“普林斯顿-文研中国讲坛系列”,向海内外介绍从中国视角和历史出发的重要原创研究。剑桥大学出版社不仅在全球50个国家建立办事处,还和25国政府机构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第二,发展路径上,构建“标准-平台-生态”三位一体体系,中国大学出版社应加快数智平台建设,提升学术传播的效率,积极参与国际学术标准的制定,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第三,政策扶持上,优化制度设计,助力大学出版社数智化转型。包括优化出版资源配置,对重点学术出版项目给予专项扶持;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赋予出版社适度的经营自主权;对学术出版物实施税收优惠,以降低运营成本;加强对数字化转型的支持,设立示范性数字出版项目等。第四,协同推进,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建立多语种翻译体系。国内大学出版社应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联合开拓国际市场,建立多语种学术翻译体系,重点支持中国特色学科的多语种国际传播。
国外知名大学出版社的发展情况为国内大学社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与借鉴。中国大学出版社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本、标准引领、生态协同”的发展理念,力争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等联合推动,在全球学术传播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全球知识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的声音和智慧。(撰稿人:刘光宇、杨 扬、臧伊茗、王芳卉、吴 淼)